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社会并没有完全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这种深度相互依赖的关系,“消失”的距离和时间也放大了不同的文明与制度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国家作为网络空间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对互联网的态度慢慢演变为焦虑和警惕,试图从数据层面加强对互联网的管控,从私营部门手中夺回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国家之间激烈的冲突与对抗也成为现实。
中国和美国是网络空间中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中美网络关系是影响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也将会对两国关系的大局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曾经是中美相互依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并且以中美为核心形成了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生态体系。从结构上来看,两国发展模式高度互补。美国依托硅谷强大的创新能力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领域遥遥领先,中国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用户群体在应用创新和互联网消费领域蓬勃发展。中美双方还在信息通信技术的供应链领域现实了完美的连接。例如,在芯片领域,美国主导研发和设计,中国负责封装和制造,其高效和无缝对接在某种程度上将全球化发挥到了极致。正是由于这种互补关系使得中美两国的互联网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值排名前20的榜单。
当国家无法建立相适应的认知模式和制度时,这种深度相互依赖就会成为两国关系的重大挑战。相互依赖成为彼此的脆弱点,互联网让两国之间充满了风险和威胁。美国国内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网络领域实力的增长将会挑战甚至是取代美国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地位。美国开始高度关注中国的科技发展、产业政策,甚至是地方政府的文件,并且试图从中找出任何能够佐证中国将要挑战美国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象力。例如,美国反复强调华为危害了美国国家安全,实际情况是除了一些偏远地区之外,华为的产品和设备根本就无法在美国销售。
中国国内也有人认为,美国随时会通过对核心零部件的“断供”,或是在设备和系统中植入后门来控制中国的网络空间。双方都有很多案例来证实自己的判断。任何一个个案的爆发,都会引发对中美网络关系的全面反思和重新定位。在这种思维的推动下,新兴科技领域的“脱钩”正成为国家关系“脱钩”的先锋部队,美国几乎动用了全政府的力量,从市场准入、限制投资、出口管制、科技合作限制等多个方面限制与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